电子指法练习(电子指法教学)
概念很简单,就是手指弹奏电子琴键盘的规则和方法,包括左手和右手,包括旋律和和弦、琶音等。,它们都有相同和不同的玩法。
所有的键盘乐器,如电子琴、钢琴、手风琴,都有完全相同的基本指法,即直指法、穿指法、交叉指法、扩指法、缩指法、换谐音法,共六种。
这六种指法一般用于弹奏旋律,或单音符。比如没有和弦的音阶、常见的练习曲、歌曲、音乐等。都或多或少地使用这些指法。
其次,除了以上六种基本指法外,电子琴还有一种独特的和弦指法,主要是指左手单指自动和弦。具体来说,我们可以看看如何理解文章“电子琴左手和弦”中的单指和弦部分。对于一般的钢琴和弦(关闭自动钢琴和弦按钮,纯手动钢琴弹奏),指法与钢琴手风琴相同。
第三,电子琴指的是自动和弦指法,和左手手动和弦指法完全一样。一般来说,电子琴指法包括六种基本指法,以及手动和弦指法和独特的单指自动和弦指法。
学习电子琴离不开基本的指法。没有指法,手风琴就很难得到正规的训练。
电子琴的评分上,左右指法按照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顺序分别标注为1、2、3、4、5,如下图所示:
1.除了左手拇指以外的所有手都可以参与游戏。具体来说,右手指法有以下几种。
1.顺指法是最基本、最简单的指法,也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指法。它的演奏方法是将五指固定在某一位置(狭窄的音乐区),不展开手指或交叉手指,按顺序演奏。通俗地说,当一个短语可以用手柄弹出时,它就和直接指向法一起使用。(一般幅度在五度以内)这种指法手指间距小,不需要拉伸,使手保持自然放松的状态。这是最广泛使用的指法,如图1所示。
2.手指穿刺,只适用于拇指。当低音向高音移动时,拇指(第一个手指)从第二个、第三个和第四个手指下经过,并弹奏以保持乐句的连贯性。也就是说,拇指经过第二、第三和第四个手指的下方,这样手指的手柄就向上移动了,如图2所示。
3.交叉指法,高音往低音方向走时,将2、3、4(5指一般不用)其中一个手指交叉在大拇指上,保持旋律连贯流畅。比如光谱下。
4.缩写,即缩小手指间距离的方法。一般在需要方便手指左右移动保持旋律上下流畅时使用。示例如下。
5.扩指法,与缩指法相反,即当音符相距较远,需要张开钳口时,一般采用扩大指间距的方法。
6.同音异义词有两种。一种是秘密换指,换指时按住键不抬,专门用于大音程跳动的手指转换;另一种是用不同的手指快速转换相同的声音。详情参见频谱示例。
7.旋转指法:手指按顺序依次弹奏一个键,如图7所示。
8.无声指法(也称“哑指法”):为了满足乐句流畅度的要求,采用了一种指法,但在两个音之间的音域较宽时,音调保持在演奏上。使用这种指法时,需要注意的是,换指时压音的时间值不宜过短,如图8所示。
一般来说,电子琴指法包括八种基本指法,以及自动和弦指法和独特的单指自动和弦指法。
为了帮助初学者学习,附上钢琴音阶和琶音指法的例子。
如果要玩1234567,对应右手的拇指、食指、中指、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用拇指弹奏下一个高音手指。左手单词分别对应小指、无名指、中指、食指、拇指、中指、食指。右手的手指从下面穿过,左手的手指从上面穿过。对于键盘乐器的初学者来说,最好从最基本的左手和右手音阶指法开始练习指法,并加以规范。【/br/】比如c大调音阶可以在一个八度音域内练习,右手上升3-5指,即1.2.3.1.2.3.4.5指,下降5-3指,即5.4.3.2.1.3.2.1指。左手向上可以用5-3个指法,即5.4.3.2.1.3.2.1指法。另一方面,向下的方向可以用3-5个指法,即1.2.3.1.2.3.4.5个指法。如果C大调的音阶练习超过一个八度,右手上升可以用3-4指法,即
1 . 2 . 3 . 1 . 2 . 3 . 4 . 1 . 2 . 3 . 1 . 3 . 4指法(最后一个上升音符需要5个指法)同样,左手上升仍然可以用4-3指法,即4 . 3 . 2 . 1 . 3 . 2 . 1 . 1 . 4 . 3 . 2 . 1指法(5个指法左手可以用3-4个指法,即1 . 2 . 3 . 1 . 2 . 3 . 4 . 1 . 2 . 3 . 1 . 2 . 1 . 2 . 1 . 2 . 2 . 2 . 3 . 3 . 4个指法(下降的最后一个音需要5个指法)。这些指法不仅方便C大调音阶的弹奏,也方便D大调、E大调、G大调、A大调、B大调音阶的弹奏。但对于F大调,需要改为4-3指法进行上升,即
1 . 2 . 3 . 4 . 1 . 2 . 3 . 1 . 2 . 3 . 4 . 1 . 2 . 2 . 3 . 2 . 3 . 4 . 1 . 2 . 3指法。使用向下3-4指法和4 . 3 . 2 . 1 . 3 . 2 . 1 . 3 . 4 . 3 . 2 . 1 . 3 . 3 . 1 . 3 . 3 . 3 . 1 . 3 . 1 . 3 . 2 . 3 . 2 . 2 . 1
以上部分来自互联网。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