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对太平洋海龟种群的首次全面水下调查,太平洋珊瑚礁的濒危绿海龟密度正在增加。该研究由加利福尼亚州蒙特利湾水族馆的Sarah Becker及其同事于4月24日在开放获取期刊PLOS ONE上发表。
珊瑚居住的海龟长期以来一直处于危险之中,主要是由于人类的剥削 - 用于玳瑁和绿海龟的玳瑁食物 - 以及珊瑚礁栖息地的破坏,但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全球保护工作旨在扭转这种下降趋势。基于土地的育种和筑巢地点调查提供了人口规模的重要证据,但范围有限,而且海龟在绝大部分时间内都没有得到确认。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这两种海龟种群的密度,以及驱动它们的环境和人为因素,作者结合了13年的海水丰富度在53个岛屿,环礁附近进行水中视觉调查的数据,和整个美国太平洋的珊瑚礁。在一次调查中,一艘缓慢移动的船在距离地面约15米处牵引一对潜水员,在那里他们记录了栖息地和海洋生物的详细信息。总的来说,这些调查涵盖了超过7,300公里的线性公里,观察到这两个物种中有超过3,400只海龟。
调查数据显示,美属萨摩亚的玳瑁密度最高,而太平洋偏远岛屿地区是夏威夷西南部大约一千英里的无人居住地区,拥有最多的绿海龟。玳瑁数量远远低于绿海龟数量(<10%),表明该物种仍存在许多保护威胁。绿海龟的密度主要受海洋温度和生产力的驱动,但表明了历史和当前人类影响的影响。在调查期间,绿海龟种群稳定或增加。夏威夷群岛的密度最低,但年人口增长率最高,这表明保护性规定可能会让绿海龟群体反弹。
贝克尔补充说:“这项研究代表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海龟种群调查之一,填补了水中丰度和人口密度驱动因素的重要空白。在热带太平洋沿岸的几个地区拥有令人印象深刻的海龟密度,并且在所有地区都有密度由海洋温度和生产力以及人为影响等自上而下的力量等自下而上的力量驱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