蛛丝马迹打一生肖谜底(蛛丝马迹打一生肖)

导读 大家好,我是小百,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蛛丝马迹打一生肖谜底,蛛丝马迹打一生肖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1、灶马...

大家好,我是小百,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蛛丝马迹打一生肖谜底,蛛丝马迹打一生肖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

1、灶马

2、“蛛丝马迹”本意是通过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灶马爬过留下的痕迹可以查出灶马的去向。“灶马” 是一种昆虫,学名突灶螽,常出没于灶台与杂物堆的缝隙中。

3、“蛛丝马迹”出自清朝王家贲《别雅序》:“大开通同转假之门,泛滥浩博,几凝天下无字不可通用,而实则蛛丝马迹,原原本本,具在古书。”

4、语文出版社《通用成语词典》的解释:“蛛丝马迹”的“马”,指“灶马,一种穴居于柴灶旁的昆虫”。

5、灶马,学名“突灶螽”,属直翅目蟋螽科。其名因地而异,重庆称之为“灶鸡”,杭州称之为“灶壁鸡”,广东地区则称之为“灶虾”。灶马在中国南北方均有栖息,天暖时栖于野外草石、土隙间,天冷后则栖于灶台之上,以剩菜、饭屑、植物、小型昆虫为食。

6、灶马作为一种昆虫,在文献中出现最早是在唐代:

7、[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灶马,状如促织,稍大,脚长,好穴于灶侧,俗言灶有马,足食之兆。”

8、[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也有提及,灶马可以入药。

9、[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灶马,处处有之,穴灶而居”,“干燥全虫性味辛、咸、温,入肺、脾二经,捣碎外敷,可治竹刺入肉,有拔刺消肿之功”。

10、[清]厉荃《事物异名录》引《山堂肆考》曰:“灶鸡好穴于灶侧,一名灶马,形类促织。促织有翼而黑色,灶鸡无翼而褐色,其声亦曰织织。”而在清朝的文献中,灶马有别的含义,为“灶王爷的马”,是贡品。

11、[清]张玉书《佩文韵府》引《东京梦华录·十二月》曰:“二十四日,都人至夜,烧合家替代钱纸,帖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

12、[清]顾禄《清嘉录》引《东京梦华录》云:“年夜,贴灶马于灶上,以酒糟涂抹灶门,谓之醉司命。”醉司命,是民间年终祭灶神的一种习俗。

13、将“马迹”之“马”看做灶马,是强调了“蛛丝马迹”这个成语隐含的“隐约的”、“依稀可辨的”这层意思,同样能在行动后留下细微印记的灶马,更适合这种情况。

14、但是,“蛛丝马迹”这个成语强调的不应只是“细微的”、“隐约可见的”这类特性,而应是“有迹可循的”、“可以顺藤摸瓜的”这类特性,毕竟“蛛丝马迹”是比喻“线索”、“迹象”。而且,除了清人夏敬渠《野叟曝言》的例子,并无其他例证能支持这个观点。如果从语源分析,将“马迹”释作“马奔跑留下的印记”无疑更合适。给出几个例子:

15、[晋]干宝《搜神记》:“秦时筑城于武周塞内,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焉,有马驰走,周旋反复,父老异之,因依马迹以筑城,城乃不崩,遂名“马邑”,其故城今在朔州。”在这里,“马迹”是可依的,沿着马的印记筑城能把城筑好,同样,沿着“马迹”这种线索才能把事情做成功。

16、[南北朝]郦道元《水经注》:“胡马感北风之思,遂顿羁绝绊,骧首而驰,晨发京城,食时至敦煌北塞外,长鸣而去,因名其处曰候马亭,今晋昌郡南,及广武马蹄谷盘石上,马迹若践泥中,有自然之形,故其俗号曰天马径。夷人在边效刻,是有大小之迹,体状不同。”这里提到广武和晋昌郡的马蹄印岩刻,“马迹”就是马蹄印。

17、[晋]戴凯之《竹谱》:“车迹曰轨,马迹曰躅。”

18、[南北朝]范晔《后汉书》:“昔周穆王欲肆其心,周行天下,将皆必有车辙马迹焉。”

19、可以看到,在早期文献中已经有“马迹”这个成熟的语词,而且能构成“车辙马迹”这样的成语,说明这个语词的构词能力是足够的,当然也能构成“蛛丝马迹”这样的成语。所以现在多将“马迹”指为“马奔跑留下的印记”。

20、蛛丝马迹多指从挂下来的蜘蛛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从马蹄的印子可以查出马的去向。比喻事情所留下的隐约可寻的痕迹和线索。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